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购彩大厅Welcome返点-百度百科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购彩大厅Welcome返点-百度百科

来源 :购彩大厅Welcome规则2021-10-17 17:48

  

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万亿!2023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 ?******

  多年来,“土地财政”一直是热议的经济话题 ,今年也不例外 。近期,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 ,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 ,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土地出让金从高峰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

  “土地财政” ,顾名思义 ,指 的 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政府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因不用上缴中央,土地出让收入 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实际上,经历了二十多年 的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见顶 ,土地出让金的增速明显放缓,长期来看 ,地方政府高度依赖 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 ,如何弥补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的财政资金缺口 ,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 的问题,那么,2023年 ,甚至更远 的将来 ,“土地财政”又将去往何处 ?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始于1987年12月1日,彼时,深圳会堂座无虚席,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拿下了这块8588平方米 的住宅用地 ,敲响了建国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根据《中国土地年鉴1996》的数据 ,1995年 ,全国通过出让方式提供用地43403公顷,出让金总额为420亿元。1998年 ,我国正式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此后 ,随着房地产行业 的快速发展 ,该数据一路上涨,2007年 ,首次突破1万亿元 ,直到2020年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已经升至8.4万亿元,是1998年 的200倍 。

  根据财政部官网公布的数据,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2017年开始,我国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开始变得很有规律,连续四年,每年的增长金额都在1万亿左右,直到2021年 ,国有土地出让金 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仅增长3000亿元左右。

  土地出让金快速增长的同时,地方财政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 。根据第一财经测算 ,2017年开始,我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连续5年超过三成,2020年占比达到43.59% ,2021年下降至41.81% ,仍在4成以上 。

  分区域来看 ,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持续流入、土地市场需求旺盛,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综合财力中的占比(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 ;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市场不够活跃,土地出让收入相对较低 ,更依赖中央转移支付 。例如 ,2020年,浙江、江苏、福建、山东 、广东、重庆6个省市 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于30%,分别达到51.9%、46.9% 、40.3%、38.7%、33.8%和32.0%;而新疆、宁夏 、青海 、黑龙江 、西藏5个省份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偏低 ,均低于10% 。

  分城市来看,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0年,广州 、长春 、杭州 、福州 、南宁 、海口、贵阳、西安、徐州 、扬州、温州、金华 、襄阳 、南充,这些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较高 ,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均达到1.5倍 ,甚至更高;牡丹江 、深圳、锦州等地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度相对偏低 ,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的比值分别为0.3倍 、0.3倍和0.4倍。

  土地出让金下滑

  然而,在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的同时,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却面临下滑 的事实。2022年 ,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再次下滑 。

  此前 ,财政部发布 的《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17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425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4% ,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3%。

  近期 ,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 ,202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亿平方米 ,销售额13.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27%,行业规模重回2015年 。与此同时 ,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 ,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土地出让金从高峰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 ,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TOP20 的城市来看 ,有12个城市 的成交量相比去年有所减少 ,平均降幅达35.7%,降幅超过30%的城市多达7个,其中降幅最突出的当属遵义,成交建面刚刚超过1000万平方米 ,同比降幅高达65%。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显示 ,除部分特别优质 的地块以外,土地市场底价成交 、城投托底成为常态 ,不少城市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超过5成 ,沈阳、无锡城投托底拿地的比例甚至超过9成,市场低迷 的城市城投拿地也尽显疲态,流拍率高企。

  价格方面,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 ,受一线城市供地质量提升的影响 ,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楼板价小幅上涨,增至3266元/平方米 ,再度创下历史新高。不过 ,由于新房市场仍处于低位 ,加之房企资金压力依然较大,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处于低位 ,全年溢价率仅有3.7%,与去年同期相比 ,下降了7.9个百分点。从集中供地的22城来看,2022年有17个城市 的地价下降。

  那么,土地市场出让规模为何下降 ?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相关性最高的仍然 是新房市场成交规模。今年以来 ,受期房烂尾担忧 、房价上涨预期转弱 、居民收入预期悲观三重因素影响 ,新房市场规模明显缩量,导致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开低走。他指出 ,上述影响新房市场的三个因素中 ,能在明年有显著缓解的恐怕只有期房烂尾担忧。而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和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居民收入预期 的转变或将需要更长 的时间 ;在“房住不炒” 的基本国策下 ,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短期 的新房成交规模很难较今年发生显著好转,土地市场随之亦难有明显的变化 。

  张凯进一步表示 ,从长期来看,土地市场与人口数量变化息息相关 ,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土地市场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热度 ,而人口净流出 的城市土地财政或将难以为继。总体而言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瓶颈,人口老龄化 、少子化对于住房需求均产生负面影响,土地市场成交规模整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将 是必然 。

  硬币 的正反面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土地财政”二十多年 ,为我国城市 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 的数据显示 ,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 ,而2021年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 ,。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在其出版的新书《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中肯定了“土地财政” 的价值 ,他表示,中国城市化伟大成就背后 的重要原因,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 。在他看来,相对于“征税” ,通过“所出售土地的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的效率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 的方式为能够带来持续性税收的项目融资。

  与此同时 ,赵燕菁在其上述新书中也叙述了“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使得不动产变成投资品 ,一旦房价暴跌,大规模 的资产贬值将导致难以想象 的金融海啸;“土地财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快速积累财富提供了通道,同时,没有机会投资城市不动产的居民与早期投资城市不动产的居民 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开,房价上涨越快,贫富差距越大;另外,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 ,还占用了大量应该用于其他发展项目的资源。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 ,一方面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来源,缓解了一般公共预算压力 ;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形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 ;推动了房地产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土地财政也让部分地区的高地价推动了高房价;间接推动了融资平台和政府债务;在土地财政快速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破坏耕地的行为;在征地过程中因简单粗暴执行和补偿问题引发了部分社会问题等。

  土地出让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城市非理性供地为后期房地产市场转弱也埋下了伏笔。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 ,我国约8成 的城市市场需求及购买力明显透支,近一半的城市土地供应过量,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周期 ,去化压力不断加剧。另外,不少城市因大力发展新区便将供地指标向新区倾斜,但因为市政配套尚未真正落地 ,人口导入情况自然不甚理想,致使外围区域供需周期性错配 。

  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

  回顾过往,“土地财政”有功有过,向前看 ,未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逐渐减少已成为不争 的事实 ,财政收入长期对土地出让金 的依赖 ,也将难以维,寻找新 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

  对于上述问题,一部分观点认为,应该从税收方面着手 。

  赵燕菁表示,“土地财政”只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化启动阶段原始信用不足问题 的一种特殊制度,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 ,“土地财政”也必然会逐渐退出,如何弥补放弃“土地财政”造成 的损失 ?他指出 ,可以仿效发达国家,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突破现有的以间接税为主 的税收体制。赵燕菁也表示 ,贸然放弃“土地财政”,对还未完成城市化原始资本积累 的城市来说 ,存在巨大风险 ,另外,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 的改革也并非易事 。因此 ,城市新区则应维持高效率 的“土地财政”积累模式,另外 ,可以把巨大 的利益调整分解到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 ,逐渐演变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乃至以直接税为主的模式 。

  回溯“土地财政”形成 的原因 ,不少观点认为 ,土地财政源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 ,因为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收入占比低 、支出占比高 ,这种资金缺口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出让、城投平台等方式融资。对此,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曾在公众号“粤开志恒宏观”上发文表示,分税制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只是“土地财政” 的促成因素 ,以GDP为核心 的政绩考核机制才 是问题 的关键,激励机制决定行为,引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土地财政等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分税制,只要存在GDP考核 ,仍会产生资金饥渴和不足 。

  罗志恒则表示,未来 ,无论 是土地供给还 是需求都将呈现下降趋势,这直接影响未来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构建地方稳定 的财政来源极为重要,房地产税开征 是大势所趋 。同时,罗志恒也指出 ,房地产税的体量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 。

  也有观点认为 ,应该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近期在其微信视频号“风马牛地产研究院”中表示,当房地产销售端出现下滑,不少城市都会开始出现土地财政的缺口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外的其他产业 ,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以此让税收增长 的更快,来弥补卖地收入的缺口。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公开撰文表示 ,国企资产 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 ,若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 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的收入缺口。“当然这不 是短期就能提升一个百分点,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盘活国有资产 ,推进国企改革,若干年后,应该会有成效 。”李迅雷补充道。

  张凯对第一财经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 ,基建投资引领 的城镇化一直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 ,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 ,基建投资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 的引擎 ,而基建投资 的成本依赖土地财政。此外,近期推出房产税,将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 ,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企拿地意愿,对土地财政产生更大的压力 。因此 ,短期来看,土地财政难以替代 。

  “长期来看,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基建投资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城镇化率 、居民部门杠杆率即将达到增长瓶颈 ,基建投资+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闭环难以为继。”张凯认为 ,房地产税作为长期 、稳定的税源 ,在近二十年房地产也高速发展 的基础上也有足够 的存量房屋可供征税,适合在未来长期替代土地财政补充财政缺口。

  总的来看,上述不管是直接税的税收制度变革,征收房地产税,还是大力发展其他产业,或是盘活国有资产,都不 是一蹴而就 的事情,那么 ,短期,如何保障房地产市场 的稳定发展,让地方财政平稳过度?克而瑞研究院提出,当前应该提振市场信心,完善保交楼、保就业 、销售保价等兜底机制,缓解市场观望情绪,需求端全面放松限购、限贷 、限售,取消“限跌令” ,政府回购商品房 ,与此同时 ,适当缩减供地规模 ,优化调整供地结构 ,以此破局短期楼市的困境。

  近期,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公开表示 ,为了改善房地产消费观 ,财政方面也应该发力 。土地价格的高企是造成房价高 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适当降低城市土地出售价格 ,来促进开发商成本 的下降,带来房价 的下降 。另外 ,目前在销售领域里的税费负担还 是很重 ,应当适当降低 ,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同时 ,也应当降低金融机构的按揭抵押利率 ,目前 的按揭抵押利率(4%)还是偏高的,应该降1到0.5个点。

购彩大厅Welcome返点

杨长风等 :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系统 筑牢国家时空信息服务重要基石******

  2020年7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是我国独立建设运行 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明确的全球系统核心供应商之一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的建成开通 , 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 、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两年以来,持续运行稳定 ,性能稳中有升 ,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亿万大众 ,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时空信息基础设施 。进入新 的历史阶段 ,面对世界卫星导航新一轮竞技和用户不断增长的泛在时空信息需求,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系统,并以北斗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时空体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

  迈上全球服务新阶段 ,树立精稳运行高标杆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仅用两年半时间高密度发射18箭30星 ,且组网发射“零故障” ,创造了世界卫星导航发展史上的奇迹 。

  精度世界一流。北斗系统通过创新星座构型、构建星间链路 、优化信号体制等多种技术创新 ,在全球范围实现一流精度。国际卫星导航监测组织及监测评估系统实时对我国北斗、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系统等全球系统监测评估结果表明 ,北斗系统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 ,在亚太地区 的精度更高,超过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等系统 ,服务性能世界一流。同时,北斗系统还可提供差异化的高精度和高完好服务 ,构建天地基增强服务体系 ,在我国及周边地区通过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服务,为用户提供从米级到分米级 、厘米级和事后毫米级的高精度服务,以及I类精密进近完好性服务,进一步满足用户高性能 的导航定位需求。

  服务功能强大。北斗系统突破卫星导航多体制兼容和一体化设计系列关键技术,在卫星平台上实现7大服务、3个频点8个信号的集成融合设计,不仅可以向全球用户提供基本 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还具备多种特色服务功能 。其中包括向全球用户提供 的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服务,向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的区域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服务、精密单点定位和地基增强服务。北斗系统多信号的融合播发 ,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多 的可用信号,有利于提升用户高精度定位的效率 ,提升导航定位 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运管高效有力 。北斗全球系统由30颗卫星 、数十个地面站,以及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地面与地面间数百条链路构成 , 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要求最高 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 ,也 是国际上第一个实现星地一体组网业务化运行 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针对北斗系统庞大复杂、一体运行要求高 、运行管理模式新等特点,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北斗系统运行管理体系。管理层面,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建立集中统一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构建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和多方联保机制 ;技术层面 ,大力实施数据融通与智能运维工程 ,推动运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运管水平大幅提升。

  运行连续稳定。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提供时空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 ,连续稳定运行是重要要求 ,服务中断将直接影响用户使用。北斗系统 的建成开通不是终点,而 是新的起点 。高稳定运行能力和高可靠连续服务 , 是北斗系统进入全球服务时代的新标尺 。从世界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来看,均出现过服务中断或服务偏差等问题。例如 ,2019年 ,欧洲伽利略系统因地面段升级造成精密时间设施故障 ,服务持续中断117小时 ,引发国际卫星导航领域高度关注 。北斗系统自2012年12月27日向亚太开通服务以来,至今服务“零中断” ;2020年7月31日向全球开通服务以来 ,系统运行连续稳定 ,系统性能稳中有升 。

  培育壮大时空服务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天上好用 ,地上用好 。”实现应用服务是北斗系统建设的出发点 ,也 是落脚点 。近年来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保持年均20%左右 的稳健增长 ,2021年总产值达4690亿元 ,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 的关键阶段。

  促进产业生态健康发展 。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卫星导航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形成涵盖芯片 、模块 、天线 、板卡 、终端和服务全链条 的完整产业链,芯片工艺从130纳米提升到14纳米 ,尺寸从150多平方毫米缩小到5平方毫米。近年来,北斗兼容型芯片模块销量超过亿级规模,北斗产业化发展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各地方 、各行业也陆续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 。目前,我国已建立北斗基础产品检测认证 、北斗导航专利优先审查等机制 ,成立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卫星导航基础产品自主优质供给不断扩大 ,卫星导航专利累计申请量保持全球第一 ,百余项重要标准先后制定发布 ,北斗产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保障国民经济命脉安全 。北斗深度融入我国国民经济多个领域,通过提供精准、可靠 的时空基准信息服务,实现显著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交通运输领域 ,建成全球最大 的车联网平台,截至2021年底,国内超过78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 、4万多辆邮政快递干线车辆已应用北斗系统,大幅提升我国综合交通管理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 。在通信领域,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全国范围建设超过4000座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北斗高精度服务系统 ,可面向全国广大地区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在电力领域 ,已完成超过2000座电力行业北斗地基增强基准站部署 ,为无人机自主巡检 、变电站机器人巡检 、杆塔监测等提供高精度服务。在救灾减灾领域,已建成多级服务平台,应用北斗终端约5万台,成功预警甘肃黄土滑坡、湖南石门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随着新基建战略的布局推动 ,北斗加速融入并持续护航电力电网、金融 、电信 、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国民经济命脉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赋能经济社会产业发展 。北斗广泛进入民生领域 ,正在催生“北斗+”和“+北斗”的新业态 、新模式,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为代表 的北斗大众领域应用获得全面突破 ,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多家国内外主流芯片厂商与北斗达成合作 。2021年 ,在国内智能手机出货中 ,支持北斗系统 的达3.24亿部,占总出货量的94.5%。在智慧家居、智慧社区 、智慧文旅 、智慧教育等涉及大众生活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北斗精准统一 的时空服务正加快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发展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北斗全球系统 的建成 是我国为全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北斗积极推动国际化发展 ,务实开展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 、共同发展,携手为全球用户服务。积极履行全球系统核心供应商的责任担当,广泛参与联合国框架下多边协调交流活动,成功加入国际民航、海事、通信、搜救等国际组织标准 ,服务国际主要行业应用 。根据不同国家 、不同行业应用需求 ,提供定制化的北斗应用解决方案,国产北斗应用产品输出到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东盟、南亚 、东欧 、西亚、非洲、阿盟等用户陆续加入北斗“朋友圈”,北斗应用惠及全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加快建设下一代北斗,打造竞争新优势

  2020年 ,世界卫星导航发展进入新纪元,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和日印等区域系统均已提供服务,并瞄准2035年前后形成新 的竞争优势。展望未来 ,北斗系统要应势而上 、承上启下 ,不断开拓创新 ,打造竞争新优势 。

  卫星导航进入新一轮国际竞技 。当前,全球在轨运行服务 的卫星数量有近140颗 ,世界卫星导航全面进入多系统服务新阶段 。为进一步提升系统能力和全球竞争力,世界各主要卫星导航国家瞄准更高精度、更多功能 、更加安全,均在规划和部署新一代系统 。美国计划2034年前完成32颗GPSIII系列卫星部署 ,欧洲计划2035年前完成第二代伽利略系统建设,俄罗斯计划2030年建成以新一代卫星为主体 的导航星座,新一轮世界卫星导航新竞技态势日益凸显。

  创新升级北斗系统 。面对创新超越的重要机遇期,北斗要创新系统架构,在现有中高轨混合星座基础上,紧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构建高中低轨混合星座 ,实现全球分米级高精度服务能力;要加强核心攻关 ,加快激光星间链路 、数字化载荷 、新型原子钟等对系统精度和安全性提升有关键影响 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 ;要创新运维模式,推动监测资源天基化 、时空基准天基化 、地面系统一体化、运维能力智能化发展 ;要强化特色功能 ,实现更大容量 、更高速率 、更低功耗 的短报文通信能力和全球随遇接入能力 ,全面提升系统性能、拓展服务功能、强化安全可信。

  构建综合时空体系 ,擘画未来发展新愿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 ,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 、更加融合 、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

  当前 ,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以北斗为核心构建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PNT)体系,满足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能时代 的时空信息服务需求 ,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融合多种手段满足泛在可信需求 。人类获取时空信息的手段经历了自然地物导航 、机械装置导航、无线电/惯性导航、卫星导航四个阶段。目前,卫星导航满足了全球地表及近地空间内用户普适 的低成本PNT需求 ,但由于无线电信号具有信号易被遮挡和干扰等固有特性,卫星导航应用存在一定局限 。例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易受干扰和阻断,信号穿透障碍能力受限 ,在隧道 、峡谷 、密林 、高楼、室内等区域 ,有时无法正常使用 ,而且难以抵达深海 、深空。面对人类活动空间逐步扩展到陆海空天全域和更加泛在安全的应用需求 ,要综合发展卫星导航、惯性导航、室内导航、水下导航、深空导航等多种导航技术 ,融合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室内室外无缝衔接的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

  以北斗为核心构建综合时空体系。卫星导航虽然存在一定的使用局限 ,但在各种定位导航授时手段中 ,以其全球覆盖、全天候 、全天时 、高精度、便捷性、低成本等独特优势,既 是目前人类社会使用最广泛 的PNT手段,也 是为其他各类PNT手段提供统一时空基准的重要基础 。相比卫星导航 ,任何其他PNT手段都不能兼具上述优势 ,缺少卫星导航 ,将导致PNT体系碎片化发展 。当前 ,我国正在推动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PNT体系建设 ,2035年前,我国将建成基准统一、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 的国家综合时空体系,通过体系融合聚能、赋能 、生能 、强能 ,为未来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在不远的未来 ,从室内到室外 ,从深海到深空 ,用户均可享受全覆盖、高可靠 的导航定位授时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更好地服务全球 、造福人类 。

  作者:杨长风 卢鋆(杨长风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卢鋆系北斗地面试验验证系统副总设计师,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来源 :《中国网信》2022年第5期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 :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购彩大厅Welcome客户端下载柔宇折叠屏手机开卖了?
2023-10-13
购彩大厅Welcome技巧跨省招人“忙” 招聘活动“热”——节后用工市场观察2023年重庆首趟务工定制专列开出苗族“跳月”闹新春湖南长沙:节后招聘求职忙
2023-05-09
购彩大厅Welcome投注拍出引爆朋友圈的照片
2023-06-07
购彩大厅Welcome官方 七旬夫妻养猪开垦撂荒地种30亩丹参,守着大山也要把日子过红火
2023-11-19
购彩大厅Welcome手机版APP万科业主信息遭泄露事件:开发商被约谈 立案调查39户
2024-01-23
购彩大厅Welcome登录北大学霸公开学习方法
2024-02-18
购彩大厅Welcome交流群意大利返还796件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国博首展
2023-09-15
购彩大厅Welcomeapp内马尔受邀体验《真人快打11》 天蝎座豪华套装是亮点
2023-10-01
购彩大厅Welcome赔率中国微波光子雷达成像达国际领先 决定未来战场优势
2023-12-23
购彩大厅Welcome软件上海车展3大造车新势力新车
2024-03-30
购彩大厅WelcomeAPP李彦宏夫妇或成老赖:作家诉百度
2024-03-26
购彩大厅Welcome开奖结果美两艘军舰28日通过台湾海峡 外交部回应
2023-08-25
购彩大厅Welcome必赚方案 原来健身房小伙伴可以这么嗨!这部减肥爆笑神剧追定了
2024-02-19
购彩大厅Welcome平台国税总局:拓宽办税渠道 推行房地产交易税收网上预核
2023-08-08
购彩大厅Welcome网址环保| 盈利之外,还有环境责任
2023-08-09
购彩大厅Welcome玩法哭辽,宝藏男孩不要走
2023-05-25
购彩大厅Welcome下载英超-冠军在望!阿圭罗破门 曼城1-0伯恩利返榜首
2023-05-31
购彩大厅Welcome骗局如果亚历山大东征到了中国,能打得过虎狼之师的秦军吗?
2023-09-27
购彩大厅Welcome客户端《死亡搁浅》现实隐喻孤独与连接
2024-03-05
购彩大厅Welcome充值baby晒自拍疑回应眼睛像某logo
2024-02-09
购彩大厅Welcome开户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另类故事”:有人失联有人被捕
2024-01-19
购彩大厅Welcome官网平台易宪容:三线城市房价如何走
2023-05-11
购彩大厅Welcome网投改款思域5月上市配跑车中置排气
2023-07-15
购彩大厅Welcome论坛 惊奇!英国动物园一黑熊用布条蘸水给自己洗澡
2024-01-23
加载更多
购彩大厅Welcome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