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 :购彩大厅Welcome登录-购彩大厅Welcome注册网
首页>文化频道>要闻>正文

购彩大厅Welcome登录-购彩大厅Welcome注册网

来源 :购彩大厅Welcome玩法2021-11-03 17:48

  

深度|这份“成绩单”,2023年会更好吗 ?******

  文/国 是君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中国经济年报 。统计显示 ,2022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当天表示 ,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 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分季度看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 ,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 。从环比看 ,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

  中新社当天举行“国 是论坛 :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2022年中国经济的运行特点 ,展望2023年经济走向。

  白明:外贸增速二三季度有望回升

  中国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 白明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据官方数据 ,2022年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7% ,规模首次超过40万亿元 。分季度看 ,去年一 、二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分别超过9万亿元和10万亿元 ,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长至11.3万亿元 ,为季度规模的新高点。四季度进出口总值继续保持11万亿元 的水平。

  中国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白明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 ,从轨迹运行上看 ,2022年中国外贸走势 是“M”形 :年初增速较高 ,3 、4月份下滑 ,5、6 、7月份反弹,此后逐级下探 。这种情况以往并不是特别多见 。

  他表示,纵向比较看,大多数年份中国外贸不同月度增速不会有太大差距,外贸时而增长时而回落 的“M”形走势还不 是特别多见 ,这表明中国外贸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错综复杂。

  在白明看来,去年中国外贸整体虽然保持增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忧,如去年12月中国外贸增速只有0.6%,且按美元计12月进口 、出口额同比均下降等 。此外 ,如果做横向对比 ,2022年中国外贸增速虽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却低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与中国存在一定替代关系的越南 ,这折射出中国外贸面临 的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

  他并表示 ,2022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同比增长7.5% ,低于同期中国外贸整体增速。当然这背后有RCEP还没有对全体东盟国家生效的原因,但这也说明RCEP生效是一个“慢功夫”,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贸易转移 。

  谈及2023年中国外贸前景 ,白明认为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外贸反弹需要一个过程 ,预计外贸回升可能在二季度 、三季度。今后应着力夯实外贸产业基础,并对欧美经济复苏态势保持密切关注。

  赵锡军 :金融支持稳住经济大盘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 赵锡军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金融对支持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 的流动性 、社融和贷款等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 。

  央行公布 的数据显示 ,2022年两次降准为实体经济提供超1万亿元长期流动性 ,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 、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方式投放流动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1.8% ,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36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9.6%,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2.01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689亿元。

  赵锡军表示 ,因为通胀压力不大,2022年全年货币供应增速较快 ,但企业融资需求并不充足 。2022年各项经济指标波动性较大 。社融总体增速6月份开始回落,此后回落幅度较大 。宏观和微观在金融领域表现出较大分化,各种各样政策性支持措施出台后,在微观层面落地 、被市场主体吸收消化时存在阻碍和困难。社融和信贷在不同月份表现出较大波动性,其中1月份、3月份 、6月份和9月份 ,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投放量较大 。

  与此同时 ,赵锡军强调,官方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无论中长期信贷、基础设施信贷,还 是科技企业、中小企业信贷、普惠和绿色贷款,支持力度都明显加大 。央行结构性 的工具越来越多,针对性越来越强 。融资成本在去年一年持续下降,这和西方国家截然相反 。去年,无论美联储还是欧洲央行都启动加息 。

  展望2023年,赵锡军预计 ,包括消费零售在内的各项指标将总体走向平稳 ,波动性会比2022年降低很多 。2023年扩大内需 的切入点 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和提振发展信心 。2023年,地方政府要重点考虑债务 的可持续性及风险可控,中央不会对地方债务兜底。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流动性要跟去年一样合理充裕 。

  王军 :当下需要改革 、牛市和企业家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王军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 的短期影响需要时间进一步修复 ,只要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未来中国经济前景依旧可期 。

  谈及今年中国经济形势 ,他认为 ,核心在于增信心和稳预期,可通过三方面工作扭转预期并改善三重压力问题。

  一 是当下迫切需要改革 。2023年改革 的核心 是继续调整好政府和市场 的关系 ,把部分领域要素价格扭曲 的局面彻底地扭转过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落在实处。

  二是需要牛市 。资本市场对于当下中国经济意义已不再局限于简单融资市场或者投资市场 ,而是资源配置 的市场,也 是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市场 ,同时也是短期稳预期、稳投资、稳消费的市场 ,需要发挥资本市场财富效应 的作用 ,把市场搞活。

  三是需要企业家。这些企业家要勇挑重任,勇于创业创新,勇于拼搏奋斗 、开拓市场,为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带来更多信心。对此 ,政府也应在政策 、制度、法律 、舆论等层面给予企业家更多支持和鼓励 。

  王军还表示,目前 ,中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增速水平,以提振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若未来中国能继续稳住经济基本盘 ,整个社会欣欣向荣,大家同声共气往前闯、干事业 ,相信经过“休养生息”后 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可期 。

  宗良:从三方面科学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宗良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对中新社国 是直通车表示 ,应从三方面来科学地看待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

  第一 ,这是多重压力背景下实现 的较好增长。如果从全球经济比重来看 ,201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是16.33%,2020年 是17.4% ,2021年17.7% ,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当的比重。“从这些方面看 ,这三年中国经济是不错的 ,取得这个增长速度很不容易。”

  第二 ,三大需求呈现“东边不亮西边亮”。这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 的韧性,也 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三 ,中国有望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的重要经济体。宗良称,按照IMF预计 ,2023年中国经济是极少数增速超过2022年 的经济体。而据上述分析,中国消费大幅度回升应 是大概率事件 ,消费不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也为全球有关厂商提供有利发展条件 。

  宗良还提到 ,中国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种开放会给相关外商外资带来较好的发展条件,让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等各种所有制企业达到公平竞争 ,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宗良认为,中国较为妥善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与疫情防控的协调问题 ,这为2023年经济增长奠定了很好基础。预计今年经济增长从现在开始触底回升,一季度有所回升,二、三季度增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赵萍 :消费拐点已经出现将逐渐回稳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 赵萍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 。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 ,比上年增长4.0% 。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 的优化及复工复产 ,疫情对商业、服务业影响非常大 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景气度回升 是必然趋势 。“我认为中国消费的拐点已经出现 ,并且将进入上升通道 。”

  她提到,中国消费者线上消费习惯不断强化 ,线上消费占比持续提高。而在线上消费实现较快增 的同时,线下一些业态,特别 是保障类业态增长态势非常稳健 。

  面向未来 ,赵萍认为 ,中国消费市场基础很稳,从各季度、各月份走势来看 ,持续上升是未来大势。今年全年消费大势应该是逐渐回稳 ,前景广阔。

  赵萍同时提醒 ,在消费市场回升过程中,对商业企业来说,要加强线上线下融合 、加强内外贸融合、加强跨产业融合;在服务对象上,既要关注有更多创新意识的“Z世代”消费者,同时也要注重老龄化社会带来新的消费机遇。

  倪鹏飞 :房地产经历深度全面调整 ,正接近合理区间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鹏飞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 ,2022年房地产各项指标全面下行 ,但房地产没有“失速”,下行过程中是有波动的 ,有时候速度放缓。他认为 ,去年房地产经历了深度全面 的调整 ,但绝不 是“硬着陆”了。房地产正在接近合理的区间 。

  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132895亿元 ,比上年下降10.0% 。从销售端来看 ,2022年 ,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 ;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 。供需两端均相对疲弱 。

  倪鹏飞认为 ,对于楼市调整要辩证地看。最近十多年来,房地产高位运行是不合理 的、不可持续的 。房地产调整也 是前期政策意图所在 ,不过,受到外部冲击叠加,调整加深。楼市调整过程中 ,不可避免要带来一定风险 ,如果风险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逐步释放 ,那么总体上 ,房地产调整其实 是积极 的。

  他指出,从总量上看,房地产正在接近合理区间。由于一些长期变量,如人均住房面积 、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房地产不可能像过去一样高位增长了 ,“我们预判 ,未来十年房地产以及住房新增部分规模在10亿至12亿平方米左右 ,匹配相应房地产投资规模” 。

  对于当前房地产风险 ,倪鹏飞认为 ,房地产局部风险得到了控制,但 是隐患尚未消除 。当前 ,房地产供求形势是向好发展 的 ,这为控制风险提供了条件。2023年及未来一段时间 ,如果没有意外事件冲击 ,房地产总体走势将是波动性弱恢复,不可能也不应大幅度增长 。

购彩大厅Welcome登录

【中国这十年·焦点面对面】中国人 的“文化获得感”从何而来?******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 题 :中国人 的“文化获得感”从何而来 ?

  ——专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

  中新社记者 王诗尧

  北京冬奥会上,倾注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惊艳世界 ;节假日里,身穿汉服的年轻人们洋溢着笑脸 ,为街头增添一抹亮色;网络直播间中 ,“乡土艺术家”透过一部手机将家乡的非遗绝活,向千里之外的网友展示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传承中华文化 ,绝不 是简单复古 ,也不是盲目排外,而 是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十年间人们以古为新 ,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不断融入新时代 的发展潮流 ,实现了中华文化 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带给国人源源不断 的文化获得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日前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说,近年来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都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标识 ,让年轻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入了解 的冲动 ,满足自己与民族历史亲密接触 的强烈愿望 。

  十年间 ,国家对文化事业始终高度重视,并提供大量支持 ,向中国民众分享文化发展成果 ,为人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素质提供良好条件。

  十年来 ,中国新增15项世界遗产,6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名册,6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15处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

  张颐武指出 ,近十年来,中国人 的文化自信提升非常显著,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等。

  过去十年间,随着新国潮 的兴起发展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 的联系愈加紧密 。故宫变身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文具 、食品 、服饰等文创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传统戏曲通过互联网 的传播焕发了新机……

资料图 :故宫博物院内太和殿与水中倒影形成“镜像”。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资料图:故宫博物院内太和殿与水中倒影形成“镜像”。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在张颐武看来,“新国潮”为文化提供新的可能性 ,最终也会成为优质的文化资源 。他强调 :“国潮 的发展正在方兴未艾阶段。国潮就 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变成新时代的新东西,也就 是以古为新。这样,我们民族的深厚根基才能够不断在老干上开新枝 。”

  十年来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更大大提升了国人 的文化自信 。“中文热”席卷全球 ,努力学说中文的海外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阅读中文小说 、观看中国影视剧等,他们学习热情高涨 ,令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受众群体持续扩大。

  值得注意的 是 ,文化发展 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城市之中,而 是在十年间遍及城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乡村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特殊意义。他指出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 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 ,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要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不论 是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还 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文化都具有引领作用 。文化之于广大乡村,既有产业以及物质层面 的帮扶和支持 ,亦有精神上 的赋能 。

  “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 是互相扶持 、互相支撑的关系 。乡村振兴让中国农村焕发活力,让我们 的乡愁有归宿;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同时 ,乡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张颐武如 是说。(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

  中新社记者: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基石。您认为国人 的文化自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十年来又有哪些提升?

  张颐武 :中华文化既开放又能保持主体性 , 是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家园 ,也是文化传承积淀 、提供民族主心骨的力量。

  近十年来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有非常重大 的进展 ,包括传统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等。

  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建党百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抗战胜利7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都提振了中国人 的自信心 、凝聚力 ,加深了对中华文化 的尊重 、关爱 。每个中国人都感受到了中国发展的力量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也让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得到了提升 。

  中新社记者 :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到“让文物活起来” ;从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律法规 的完善,到覆盖城乡 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 的健全 。十年间,中国普通百姓从文化事业的发展中 ,有什么切实 的“获得感” ?

  张颐武:国家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 ,并提供大量支持 ,向中国百姓分享文化发展成果,为百姓能够不断提升自己 的精神素质提供了良好条件 。

  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让文物活起来”都是国家支持 的重大项目,目 的就 是要把“中华民族从哪来”的问题搞清楚,让中国民众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 的认识 。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大量考古发掘 ,让地下 的文物和地上的文献互证,使得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基本脉络已经比较清晰。

  “让文物活起来”则 是社会给普通公众提供分享文明成果 、了解历史传承 的机会 。现在全国有6000多家博物馆 ,还有许多文化馆 、图书馆等 ,公众分享文化成果 的机会更多了 。优质文化资源的传播,让大家更方便地体会到了文化对自己的作用 。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普惠的重大工程 。特别 是新冠疫情发生后 ,大家会发现通过网络贴近中华文化 、与文化对话 的机会更多了 。网上有丰富 的文化资源 ,5G建设扩展到农村,农民们也能更快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

  同时,一系列国家文化公园 的建设 ,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以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 ,都提供了很好 的文化供给 。

近年来 ,古田持续加大对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群的保护与利用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 。资料图为2021年6月7日拍摄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近年来 ,古田持续加大对古田会议会址等革命旧址群 的保护与利用 ,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绿色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资料图为2021年6月7日拍摄的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等蔚然成风 ,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这十年间 的文化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和积极意义 ?背后原因 是什么 ?未来还有哪些文化产业领域有成为新国潮 的潜力 ?

  张颐武 :这些年来 的“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诗词热” ,其实都是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标识 ,让年轻人对中华文化产生更深入了解 的冲动,满足自己与民族历史亲密接触 的强烈愿望。

  新文明 的创造要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 。为了让年轻人传承传统文化更没有障碍 、更容易接近,文创产品 是非常好的创新亮点,许多博物馆推出 的文创产品都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另一方面,《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 的播出,也让“诗词热”“考古热”在日常生活里发挥了作用 。

  互联网 的发展为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比如热爱汉服、热爱各种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们通过很多网络社群来关注传统文化,这些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未来发展来看,传统文化 的传播会有很多新的局面,包括未来在元宇宙里传播传统文化等。再如时尚产品领域 ,像球鞋的设计 ,这些年来都出现大量传统文化元素 。

  许多人已经自觉把传统文化 的精神融入到产品和日常生活中,这些都会为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新国潮”为文化提供新的可能性,最终也会成为优质的文化资源 。

  国潮的发展正在方兴未艾阶段 。国潮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 的宝贵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变成新时代 的新东西,也就是以古为新。这样,我们民族 的深厚根基才能够不断在老干上开新枝。

  中新社记者 :近十年来,中国文博行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未来将如何创新、发展 ,不断推陈出新?

  张颐武 :中国文博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博物馆不断创新 ,比如故宫成为网红打卡地,故宫文创产品也非常流行;另一方面 ,十年来新建了很多博物馆,比如中国工艺美术馆这样的新馆非常吸引人 ,还有一些民间博物馆也有很好 的发展 。

  现在几乎每个去旅游的人,到达一地后就一定要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情况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各行各业 的人参与到博物馆行业,例如义务讲解员等工作。博物馆收藏大量珍贵 的历史文物、文献 ,起到保护作用;博物馆又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播出去 ,起到传承作用 。

图为《乾隆题“五经萃室”匾与“五经萃室记”围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图为《乾隆题“五经萃室”匾与“五经萃室记”围屏》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新社记者:十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做出了哪些努力?未来将如何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

  张颐武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人”来传承 ,它和周边 的社会环境、社区文化等紧密关联 。十年来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做出重大努力,可以说为全人类 的非遗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一方面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 ,这 是文化传承非常关键的部分 。比如现在中国有300多种传统戏曲,戏曲不是文献记载 ,要靠人来传承 。目前300多种戏曲都有人来传承 ,通过人传承下来 ,才不会让传统文化流失。

  另一方面 ,年轻人对非遗文化 的兴趣增强了 。有关爱者、传承者,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 、活到未来 。未来在中华民族复兴 的进程中 ,非遗文化仍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

  中新社记者:新冠疫情和防控常态化塑造了哪些国民文化生活中的新形态 ?又带来了哪些行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张颐武 :新冠疫情 是这几年来非常重大 的事件。但在这段时间 ,我们 的文化发展也有一些非常重要 的新亮点、新趋势 。其中一个方面 是互联网文化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更能服务于每个个体,这是疫情带来 的非常重要的变化 。

  比如一些戏曲演员或 是一些县级剧团演员,他们都是非常好的非遗传承人,但因为疫情没办法线下演出 。通过线上传播 ,也能得到很多跨地域观众、文化爱好者的高度认可。互联网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 的支撑 、助力。

  因为疫情受到冲击的行业里,跟文化联系密切的旅游业是其中之一。旅游业也创造了很多新 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让文化传播能走得更远 。比如为周边游提供很多优惠措施 ,对推动文旅发展做出贡献。

  现在来看 ,疫情虽然对文化发展有一定影响,但另一方面也 是新机遇 。当人们突破这些限制,便在新 的领域里得到了很多新 的可能性 ,以及新 的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右)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新社记者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效?未来,文化领域可以为乡村振兴做哪些努力?

  张颐武:中国 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提升和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文化助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一方面 ,优质的电视节目现在可以通过“村村通”工程无障碍收看 ,5G的普及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 ,乡镇的文化中心建设,对于农村的文化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 。农村人口在物质上告别贫困的同时,在精神上也得到了更多的享受 、升华。所以,未来包括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博物馆的建设,都会进一步下沉到农村 。

  对传统村落 的保护和利用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源,令许多乡村获得一条新 的发展道路 。以文化特色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

  其实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是互相扶持 、互相支撑 的关系 。乡村振兴让中国农村焕发活力 ,让我们 的乡愁有归宿 ;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的同时 ,乡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中新社记者:在推动中国文化出海时,更应注重哪些方面?

  张颐武 :十年来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向全球传达中华民族声音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过去中国文化出海往往是在精英领域或 是比较小的领域传播 ,现在则在大众文化传播层面也有很多成功范例 。

资料图 :2021年9月7日,北京,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上的故宫角楼巧克力月饼吸引观众 。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资料图:2021年9月7日,北京,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上的故宫角楼巧克力月饼吸引观众 。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比如中国网络小说 ,在全球吸引了很多爱好者 ;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有非常固定的受众群体。这些文化作品对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了正面作用 。

  未来在推动中国文化出海时,传统渠道仍将发挥作用,比如在海外华人间具有广泛影响 的“文化中国·四海同春” ,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与凝聚力 。同时可以借助新媒体力量扩大海外传播影响力,比如大家津津乐道的“李子柒现象”,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取得的坚实成果 。

  另外 ,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如何适应当地受众需求,令其更容易体会到中华文化魅力,我们还需要做更多努力 。

  (文图 :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购彩大厅Welcome交流群 【青少年如何学会接纳和欣赏自己?】
2023-07-25
购彩大厅Welcome客户端最新最火小说排行榜,原创出版畅销一网打尽
2023-07-24
购彩大厅Welcome娱乐 寡姐嘲讽绿巨人胆小如鼠 惊奇队长忆初吻经历
2023-10-24
购彩大厅Welcome网址比尔-盖茨妻子自曝私生活:曾避孕 住豪宅内心不安
2024-03-29
购彩大厅Welcome官方网站日本土豪晒游艇豪宅 家里全是名表1张床单要12万
2024-03-01
购彩大厅Welcome手机版APP"懒得载你"!好友集资送新车 男子傻站车前泪崩
2023-09-17
购彩大厅Welcome赔率假如李清照是男人会是怎样
2023-05-17
购彩大厅Welcome投注 住宅工程质量保险来了?
2024-02-21
购彩大厅Welcome走势图科创板基金销售大战打响 今日募集规模已超400亿
2024-02-19
购彩大厅Welcome登录 排场壮观!泰国举行国王加冕仪式彩排 现场气氛紧张隆重
2023-10-21
购彩大厅Welcome邀请码国安战恒大要靠他抢分
2024-03-12
购彩大厅Welcome网投 女子奔溃报警!自己养的9000块钱宠物鸡,被人偷去下锅!
2023-07-02
购彩大厅Welcome官网网址美影院推出59小时"复联套餐"
2024-02-12
购彩大厅Welcome开户整治保健乱象百日行动效果如何?官方这么说
2024-02-12
购彩大厅Welcome官网社交圈:抛开裁判问题 火箭G1是否比勇士更出色?
2024-03-18
购彩大厅Welcome返点贵州桐梓600余人免费搭乘专列返岗务工
2023-11-24
购彩大厅Welcome下载app 拉萨市第一小学2019年春季运动会开幕
2023-09-21
购彩大厅Welcome技巧1.93亿选民投票全靠人工数 印尼大选累死272人
2023-09-10
购彩大厅Welcome开奖结果39亿彩票巨奖得主怒告亲儿 只因收益缩水6千万
2023-12-02
购彩大厅Welcomeapp家长停药听信偏方 肾病男孩肿成“胖头鱼”
2023-07-03
购彩大厅WelcomeAPP陕西省委原秘书长钱引安被双开:一再拒绝组织挽救
2023-11-04
购彩大厅Welcome骗局《僵尸世界大战》评测:与其模仿他人,或许做电影续集
2024-01-10
购彩大厅Welcome下载46平清新小家颜值功能一步到位 比住豪宅更幸福
2023-07-16
购彩大厅Welcome必赚方案是否计划参加世界杯?韦少自黑:球队可能把我除名了
2023-05-22
加载更多
购彩大厅Welcome地图